又是凌晨一点钟起床,收拾,一点半吃早餐,计划两点钟出发。我们一切准备就绪,背上大包等待出发的一声令下。
但站了好久都没听到出发的指令,原来是队伍里的上海美女还没收拾好东西,其他所有人都站在旁边等她一个。尽管出发的时间不是很精准,只是个概数,但让大家都齐刷刷的等着,还是有些不守时的嫌疑。我向来讨厌不守时的人,尤其是耽误众人时间的那种,我们的物品都是昨天晚上收拾好的,早晨就变得悠闲自如,理解不了那些拖到最后的拖延症患者,一圈人等着,心里不着急,不愧疚么?更何况我和丫丫还背着特别大的包。
今天的路程没有马可以驮大包,所有物品都要自己背上,我们比其他人多了两天行程,东西多出不少,背包比别人的都要大些。背不动的可以请协作帮忙,但需要支付五六百的费用。我们都想体验一下重装检验下自己的体力,因为下一个行程就是全程五天的真正重装了,这次还没背帐篷和睡袋,算是轻了不少。
终于可以出发了,已是两点半的光景,一开始就是上坡,走几步就觉得喘的厉害,不知是被耗的体力没完全恢复还是受背包的影响,只能不断的停一下喘口气。后来发现所有人走的都不快,都在频繁的休息,总算放下心来。没走几米,身上就开始出汗,很庆幸昨晚的决策,里面没有穿保暖,羽绒服也收进包里,但仍需要把冲锋衣脱掉。
出现单边护栏的地方到了,那是最陡的一段路,我们一边借助护栏,一边艰难的挪动脚步,每一个稍宽点的地方都成为暂时休息的地方。有人休息时间长,有人休息时间短,我们属于后者,就怕休息时间越长越没力气继续前行,只是让心率稍降一些就接着龟速移动。因为天黑,完全是头灯照明,两边景色如何也看不到,只是心无旁骛的单纯低头赶路,行程便简单了很多,每次的休息我们同队的人都会齐聚,然后又不同的速度前行。我和丫丫并没有拖大家后腿,一直处于我们小团队的中前位置。
路上听到后面有人呕吐的声音,应该是高反的症状,旁边有人还在说:吐出来应该就能好一些了。我只想捂住耳朵,平时就听不得也见不得别人的呕吐。我是那种胃浅的人,本来自己没什么事,听到或看到都会很容易带动自己也会呕吐起来。于是只好加速前行,并刻意转移注意力,不让自己去听那个声音。
走了好久好久,手表才传来一公里的提示,到垭口大概是四公里,已经走了四分之一,我默默的给自己打气。并为身边的同行者报着数:一公里了,继续加油!每到一个平台的地方,我们休息的时间也在加长。最后的平台,气温骤降,风也比较大,不得不添加衣物。我们想继续前行时,被协作拦住,这个时间去垭口,天还不亮,看不到什么景色,上边太冷又没法一直等,不如这边多休息一下。似曾相似的经历,我也问了同样的问题:“那为什么不晚出发一个小时呢,这样到了垭口刚好可以看日出,又能多睡一会?”协作的答案也很接近:“像你们体力好的是可以,就担心有些体力差的,会很慢很慢,到达垭口就太晚了。我们一个团队又不能分几个批次出发,所以时间订的都早一些。”
等了很久,天依然没亮,实在不想继续等下去,就请求协作一起前行,没想到只爬了一个短短的坡就到了垭口,幸福似乎来的太突然,难怪协作不急不慌的要一直等,原来垭口就近在咫尺。垭口处有个石碑,总要留下点影像吧,天不亮就用头灯照着拍了照片。有人躲在旁边的大石头边上等待日出,看到山间很大的雾,我们觉得等到日出时间也不见得能看到美景,就选择下坡,小心翼翼的顺着很难走的乱石坡往山下的方向下撤。
天渐渐亮了,尤其当天边出现红色的朝霞,照亮下面的滚滚云海时,那壮观的景象让大家全都停住了脚步惊叫起来。关了头灯,各自拍起照来,彩霞云海瞬息万变,就都在不停的拍。我们站在石头上,云海在远处我们脚下的位置翻涌,还未出面的太阳先把她艳丽的红纱抛出,那动感犹如在风里飘荡,没有亲临其境的人是真的很难体会当时那种无可名状的激动的。上海美女坐在岩石上待了好久,或许在拍延时吧,我们恋恋不舍的出发了好久也没见她跟上来。
走着走着已经看不到我们小团队的其他人,拍照,休息,一样也没落下,还是等不来其他人,我和丫丫还有小李哥干脆就一直往前,到达徒步终点去等吧。毕棚沟景区,以前曾经自驾来过,当时的美一直印象深刻到现在都念念不忘。来到月亮湾,上次跳起来拍照的地方,同一位置再次拍了张跳起的照片,算了下时间已是相隔八年。岁月总是悄无声息,却又让人无法婉拒。
拍了又拍,逛了又逛,只好找地方坐下来等后面的队员,两个多小时后才终于聚齐,我们甚至怀疑后面的人是不是发现了其他美景,改道去拍照,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其中一个队员实在走不动,只好等着她。
乘景区观光车到门口又坐中巴抵达理县,我们与其他市民格格不入的穿着实